1948年的淮海战场上,硝烟弥漫。
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将领蹲在战壕里,手里的馒头已经冻得硬邦邦。
他咬了一口,眼睛却死死盯着地图,突然咧嘴一笑:"老蒋这回要栽跟头了!"这位就是被刘伯承称为"百战百胜"的粟裕,一个能把仗打得跟下棋似的狠角色。
这位爷打仗有个特点,专挑硬骨头啃。孟良崮战役那会儿,别人都说国民党74师是块铁板,他偏不信邪,硬是把这块"铁板"给啃下来了。战后清点俘虏,连炊事班的锅碗瓢盆都没落下。有人说他这是运气好,可哪有人能连着"运气好"几十回的?明眼人都知道,这背后有门道。
要说粟裕最拿手的,就是把打仗变成一门精细活。1940年在江苏溧阳培训干部时,他就念叨:"现在打仗可不是抡大刀片子那么简单,得把算盘珠子拨拉明白。"这话搁现在看,简直就是现代战争的预告片。他提出的"组织战斗"理论,愣是把民兵、后勤、情报这些零碎玩意儿,整得跟瑞士手表似的严丝合缝。
淮海战役那会儿,粟裕这招玩得最溜。华东局动员了五百多万民工支前,独轮车推出来的粮食弹药堆成山。大连的兵工厂日夜赶工造炮弹,地下党在敌人眼皮底下传递情报。这阵仗,活脱脱就是现代"体系化作战"的雏形。国民党那边还抱着"人多枪多就能赢"的老黄历,结果被这套组合拳打得找不着北。
这位将军琢磨敌人也是一绝。打胡琏的整编11师时,正赶上暴雨倾盆。参谋们都说这仗没法打,粟裕却来了精神:"胡琏这小子属驴的,越下雨越来劲,咱就陪他耍耍!"结果硬是在泥浆里打了三天三夜,把国民党这支王牌部队揍得没了脾气。后来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,他嘿嘿一笑:"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喝西北风呢,咱这儿不使劲,对得起兄弟部队吗?"
粟裕带兵讲究实在。豫东战役那会儿,部队刚打完区寿年兵团,转头就围住了黄伯韬。战士们累得直打晃,他站在弹药箱上喊话:"同志们,咬咬牙!现在放跑他们,回头还得挨揍。咱一鼓作气,把这锅夹生饭煮熟喽!"这话糙理不糙,部队嗷嗷叫着又冲上去了。战后清点,光迫击炮就缴获了两百多门。
最绝的是他对现代战争的前瞻性。1940年他就说以后打仗要海陆空协同,那会儿美军还在研究怎么用航母呢。后来有人翻出他的笔记,里面画满了各兵种配合的草图,活像现在的作战模拟图。要是让他来指挥信息化战争,保不齐能整出什么新花样。说不定无人机在他手里,能玩出当年独轮车支前的效果。
这位将军的作战日记里记着段有意思的话:"打仗不是比谁家伙硬,是比谁转得快。"这话放在今天都不过时。看看现在那些高科技战争,说到底还是在拼指挥官的脑瓜子。粟裕那套把根据地当棋盘,把部队当棋子的打法,搁现在估计能让不少军事专家直拍大腿。
战后有人问他为啥总能打赢,他搓着满是老茧的手说:"咱就是比敌人多想了三步。"这话说得轻巧,可细琢磨全是门道。就像下象棋,高手走一步看十步,粟裕打仗也是这个理。从车桥战役到上海解放,他的部队就像台精密机器,每个齿轮都卡得刚刚好。
如今军事学院还在研究他的战例,那本《粟裕文选》被翻得卷了边。有意思的是,现代战争越发展,越显得他当年那些土办法有先见之明。所谓"体系化作战",说白了不就是他"组织战斗"理论的升级版?只不过当年用的是独轮车和手榴弹,现在换成了无人机和卫星定位。
粟裕晚年最爱跟人聊的不是赫赫战功,而是抗战时在苏中搞的那套民兵训练。他说那时候条件苦,可老百姓支前的热情高啊,一个村子能凑出三十副担架。这话听着朴实,却道出了他百战百胜的秘诀——仗是老百姓帮着打赢的。现在有些军事演习动不动就烧钱,倒不如想想当年粟裕怎么用最土的招数,打出最漂亮的仗。
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一定联系我们
富通优配-实盘配资平台APP-炒股咋加杠杆-股票配资官方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